新派訊 進入五月,氣溫升高,雨水增多,各種病原體生長繁殖日趨活躍。濰坊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關注麻疹、手足口病,預防食源性疾病,野外活動預防蜱蟲叮咬,做好假期出游健康防護。
市民帶孩子在奎文區(qū)北海路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預防接種門診接種疫苗。
一、警惕麻疹
近期,部分國家麻疹病例激增,需要加以警惕,防輸入性病例傳染。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未接種疫苗或未感染過的人接觸后90%以上會被感染。
感染后潛伏期(7-21天)可能無癥狀,或輕微發(fā)熱;前驅期(2-4天)類似感冒,如高燒、咳嗽、流鼻涕,最典型的是口腔內出現(xiàn)柯氏斑(白色小點);一般發(fā)熱第3-4天進入出疹期,皮疹首現(xiàn)于耳后、發(fā)際、顏面部和頸部,逐漸蔓延至軀干和四肢,最后至手掌和足底;出疹3-5天后皮疹消退,可能留有褐色痕跡,1-2周后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麻疹可能引發(fā)肺炎、腦炎等嚴重并發(fā)癥,尤其是嬰幼兒、孕婦和免疫力低下者風險更高。
健康提示:
1.接種疫苗:8月齡、18月齡兒童各接種1劑麻腮風疫苗,未接種的兒童及成人可補種。
2.日常防護:勤洗手、科學佩戴口罩。室內多通風,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8月齡以下嬰兒尤其要注意防護。
3.如出境旅游,需了解目的地麻疹疫情,做好相關防護。
4.出現(xiàn)感染癥狀后應立即就醫(yī),遵醫(yī)囑治療;嚴格隔離至出疹后至少5天,有并發(fā)癥需10天。
二、預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5歲及以下兒童常見急性傳染性疾病。全年均可發(fā)病,4-7月為春夏季高峰,9-11月為秋季高峰。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也可以通過飛沫、接觸患者的皮膚或黏膜皰疹液以及呼吸道分泌物傳播。在托幼機構等集體單位,手足口病容易發(fā)生集體感染。
健康提示:
1.保持手衛(wèi)生。良好的手衛(wèi)生是預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兒童在觸摸公共物品后、外出游玩回家后、進食前、如廁后,以及家長和看護人在回家后、加工食品前、更換尿布或處理被糞便污染的物品后應正確洗手。
2.減少聚集。人群聚集、接觸頻繁容易傳播手足口病,攜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場所應注意防護。
3.通風消毒。密閉公共場所和居室要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流通;托幼機構等集體單位應定期清潔和消毒;奶具、餐具等煮沸消毒;衣物、被褥經常在太陽下晾曬或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
4.避免接觸患者。不與患兒擁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和洗浴用品等,避免交叉感染。患者使用過的一次性紙巾、鼻咽分泌物、嘔吐物、糞便等,以及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體表面和環(huán)境,及時用含氯消毒劑消毒(使用時戴手套,避免接觸皮膚)。
5.接種疫苗。接種手足口病疫苗可以有效預防手足口病,減少手足口病重癥和死亡的發(fā)生。為盡早發(fā)揮保護作用,鼓勵兒童在12月齡前完成全程接種。
市民帶孩子在濰城區(qū)人民醫(yī)院智慧化接種門診接種疫苗。
三、預防食源性疾病
隨著氣溫升高,發(fā)生食源性疾病可能性增加。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攝食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見的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所引起的疾病。夏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
健康提示:
1.講究衛(wèi)生。飯前便后、加工食物前洗手;無防護情況下不接觸病人、嘔吐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
2.管理好食物。選擇新鮮、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時要注意生、熟分開;外出就餐時,注意選擇證照齊全、衛(wèi)生條件好的餐飲單位。
3.做到“六不”:不吃未燒熟煮透的食物;不吃不干凈的水果和蔬菜;不吃來歷不明的食物;不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及野生植物;不購買個人采摘售賣的野生蘑菇;不在流動攤點購買野生蘑菇。
4.學校、托幼機構需預防感染性腹瀉聚集性疫情。落實晨午檢及因病缺勤追蹤,做好食品管理和通風消毒。
四、預防蜱蟲叮咬
蜱蟲叮咬可導致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俗稱“蜱蟲病”),該病由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引起,蜱蟲為其傳播媒介,以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xiàn),大多數(shù)患者有惡心、嘔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癥狀和乏力等表現(xiàn),少數(shù)重癥患者可因多臟器損害而死亡。
“蜱蟲病”發(fā)病有一定的季節(jié)性,高峰季節(jié)在5月至6月,不同地區(qū)可能略有差異。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區(qū)生活、生產的居民和勞動者,以及在此類地區(qū)戶外活動的旅游者感染風險較高。
健康提示:
1.減少暴露。盡量避免在蜱蟲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huán)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qū),應當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衣服,扎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里,穿淺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無蜱蟲附著,不穿涼鞋,不在草地、樹木上晾曬衣物。
2.加強防護。蜱蟲活躍季節(jié),進行園藝、采茶、放牧等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活動前,可使用有效殺蟲劑處理衣物和裝備;野外活動時可在裸露的皮膚涂抹驅避劑;醫(yī)務及陪護人員在接觸急性期的患者、重癥患者及病死患者的血液、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時應進行有效的個人防護。
3.及時檢查。野外歸來進入室內前要仔細檢查外套、背包和寵物,重點檢查肘窩、腋窩、脖子、耳朵背、腹股溝等蜱蟲易藏匿的地方,發(fā)現(xiàn)蜱蟲應及時清除。通過烘干或高溫水清洗可去除衣物上附著的蜱蟲。
4.科學處理。發(fā)現(xiàn)有蜱蟲叮咬皮膚,應盡快將蜱蟲取出,但不要通過暴力拍打、生拉硬拽等方式“硬拔”,以防蜱蟲口器和頭部殘留體內,導致病原體感染;若不慎捏破蜱蟲,接觸其體液的部位也可能感染病毒。要用鑷子或者專用蜱蟲移除工具,緊貼皮膚夾住蜱蟲頭部,緩慢垂直向上拔除。若情況允許,最好尋求醫(yī)生的專業(yè)幫助。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并自我觀察身體狀況兩周,一旦出現(xiàn)發(fā)熱、惡心、腹瀉、食欲不振等疑似癥狀或蟲咬傷口體征,應及早就醫(yī),并告知醫(yī)生相關暴露史。
五、假期外出游玩溫馨提示
“五一”假期外出游玩,提醒您注意個人防護,避免交通事故及自然災害引起的傷害,防止食用野生植物中毒,防范花粉過敏、蚊蟲叮咬、動物傷害。
健康提示:
1.出行前應提前了解氣象信息,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服,避免惡劣天氣出行。如出境旅游還應了解目的地傳染病流行情況。
2.謹慎駕駛,防止交通意外。
3.注意飲食安全,外出郊游時不采摘、購買、加工和食用不熟悉或來歷不明的山野菜、野果及菌類。
4.在野外建議穿長袖衣褲,袖口、領口和褲腿要扎緊,裸露的皮膚涂抹驅避劑防蚊蟲叮咬,涂抹隔離霜或防曬霜防紫外線傷害。
5.有過敏史的人,不隨便聞花草,盡量少去花草、樹木茂盛的地方,防止接觸花粉,出現(xiàn)不適及時就醫(yī)。根據個人體質狀況,可隨身攜帶創(chuàng)可貼、防暑藥、止瀉藥等備用。
6.避免進入野生動物棲息地,遠離散養(yǎng)和流浪貓狗。
新派融媒體記者:王路欣 王冰/文圖
通訊員:徐華勝
編輯:劉小麗 祝超
一審:韓鎮(zhèn) 二審:劉鵬 三審:王志剛